AI落地为什么这么难?
前天见了个做美妆的朋友。 他们品牌在东南亚卖到在平台上全品类第一。 国内今年销量翻倍,但他愁眉苦脸。
一场直播 1000 万, 6 折促销,单件利润 2 块。老板要他降本一半。
旁边的同事赶紧建议他上 AI,可以帮他降本。
他说:千万别,不要向老板卖降本的方案。
降本是个陷阱。 老板说要降本, 其实要的是利润。
降本本身很难被衡量。 你说省了10个人, 老板会问:为什么业绩没涨?
而且降本意味着裁人。 要用 AI 的人,就是会被裁的人。 他们当然抵制。
这听起来,好像很矛盾。但是却很玄妙。
老板明确说了“降本”。他却说“不要卖降本方案”。
这说明什么?
老板自己也不知道要什么。
他说降本, 因为利润只有 2 块,急了。
但 2 块利润,不是成本高。 是价格卷穿了地心。
6 折直播,1000 万流水,20 万利润。 你裁掉 10 个人,省 50 万。 有用吗?
杯水车薪。
AI to B 落地,往往会遇到三方博弈:
老板要利润,但说不清路径。
中层要业绩,不敢碰组织。
员工要饭碗,会软抵抗。
所以许多降本的 AI 项目都死在“试点”。
试点成功了,不敢推广。
因为推广就要动人。
前同事说到: 先帮他赚钱,再谈降本。
但还有第三条路:找一个“无主之地”。
不是取代现有岗位, 是做现在没人做的事,做增收,或者能帮采用部门,扩大预算或者人头的事。听起来好像跟老板原来降本的需求南辕北辙。但却是真实发生的案例。
他们原来每年都要花大几百万去买数据以及配备分析人员,分析品类在个个短视频里的销售情况。有人建议调研,我给你上 AI 替代一半的调研预算。
你猜结果?调研总监极力反对。
为什么?
预算砍了,他部门就小了。
后来怎么办?
他们换了个方案。
AI 不替代调研。 AI做“实时舆情监控”。
这是新需求。 以前没人做。 因为人工来不及。
现在 AI 做。
调研总监变成了“舆情中心负责人”,也能及时回答上老板,为什么竞品的销量最近突然上去了。 团队没裁人,还扩了 2 个。
项目落地了。
AI落地的关键, 不是证明 AI 比人强。
是让人觉得: 我用了 AI,我更强。
别动存量,找增量。
别替代人, 武装人。
去找那些人做不到的事:实时的、大规模的、 跨部门的。
那是 AI 的主场,也是无主之地。
没有利益冲突, 只有利益增量。
项目才能活。
听完,也就明白我前同事开头说,千万不要卖降本方案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