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来自 @gregisenberg 采访 PJ Ace @PJaccetturo AI制作顶级商业广告视频的完整细节,翻译了双语版。
「含SOP」强烈推荐🔖
从脚本到 2.3 亿次观看,爆款真的可复制吗?——PJ Ace 的 AI 视频广告“图→动”流水线
“爆款不是灵感,是把不确定性一层层剥掉。”
如果把爆款当成一道工程题,PJ Ace 给出了可执行的 SOP,而且不设防地把“酱汁”全倒了出来:
从脚本到镜头单、从图生图到图转视频、从剪辑到配乐,再到团队与商业化,完整端到端。
更重要的是,他用“喜剧优先、品牌点到为止”的方法,让大公司在 AI 争议中也能安稳过关。
冲突:人人都玩过 AI 视频,却很少能做出“能看完”的广告
过去几个月,AI 视频工具日更级进化,但品牌与创作者的
共同痛点没变:
——端到端文本转视频随机性大、客户难以预审;
——成本和时间不可控;
——公众对“AI 取代人”敏感,一不小心就引发反感;
——就算做出来,也很难形成真正的传播“钩子”。
PJ 的回答是:把创作拆成“注意力工程学 × 制作确定性 × 舆情减压”三件事,然后用流程把它们拧成一根绳。
转折:从“盲抽”到“可控”——改走“图→动”的工程化路线
他先在 Origin Financial 的历史坏建议体广告上做了示范(约 200 万播放),随后在 David Beckham 合作项目里把复杂度拉满(约 2.3 亿播放)。
关键转折是——不再直接 Text-to-Video,而是“脚本→镜头单→图生图→图转视频→剪辑交付”。
“先用图片锁住 80% 视觉,再用动画拿下最后 20% 情绪。”
方法论:三招把爆款做成“可复制的工程活”
1)点燃注意力:公域 IP × 强反差 × 趋势梗
PJ 的选题法是三把钥匙——
公域 IP:拿读者都懂的历史/文化符号做开场(庞贝、玛丽·安托瓦内特、泰坦尼克),用熟悉带观众入场;
强反差:把“坏建议”安在历史节点上(庞贝脚下卖分时度假、泰坦尼克救生艇“买二送一”);
趋势梗:以当下热议作收尾(meme),顺滑接上 X 等社媒的讨论场景。
“让观众从‘我懂这梗’开始,再把品牌塞进笑点的尾声。”
这样处理,一则提高完播率,二则把“AI 会替代人”的严肃议题稀释成“超级碗风格的荒诞喜剧”,减少道德审判式的反弹。
2)降低不确定性:从脚本到镜头,用“图→动”把随机变成可审
脚本与镜头单:用 Google Docs 与客户协同,随后交给 ChatGPT 把剧本拆成场景与 shot list(镜头单),做到“台词—镜头—运动”一一对应;
视觉板/Figma:把关键镜头、角色设定、风格参考集中在一块大板上,利于导演与客户“先看图后拍片”;
图生图:在 Rev(https://t.co/TcqwtGOhg9) 里喂入提示词,每次产出 3 个变体,并能“就地”迭代(拉近镜头、加群演、改角度),迅速做出同一角色的多机位覆盖;必要时配合 “Nano Banana”、Freepik AI 与 https://t.co/4QXxNt49Gm 做肤质与细节二次加工;
图转视频:用 VO3(Google) 做 frames-to-video,把定好的首帧图做起点,再用自然语言指定镜头运动(平移、推进、转场),人物口型与表演稳定度更高;若无对话,则备选 Kling、Luma、Seed Dance(字节)、Minimax 等模型做气氛镜头;
剪辑与声音:视频段落拼接后,上 Epidemic Sound 找统一配乐,音效可保留模型自带环境声;入门用 CapCut,专业可上 DaVinci/Premiere/Final Cut。
“用流程把客户的主观审美,变成一次次可见、可改的小决策。” 这套路线的意义不在“更炫”,而在前期就把风险与成本锁死,让品牌能分阶段点头,最终产出也更像“人拍的片”。
3)化解争议:喜剧优先、品牌点到为止
大公司怕被骂“用 AI 省人力”。PJ 的处方是 “喜剧优先、品牌轻露出”:80% 用段子与场景承载,最后 20% 再把品牌与利益点挂钩。
“当观众在笑,他就没有空拿起叉子。”
这种“超级碗范式”一手抓完播,一手抓舆情;Ramp 的“审计季恐怖片”同款处理,也证明了戏剧化是最好的注意力货币。
团队与商业:从 0 到七位数的 AIGC 机构
PJ 的建议是:先做 Spec 作品,紧盯一个垂类(饮料、香水、服装等),让“相似品牌”自然找上门;再组“轻量班底”:
好编剧(笑点与结构)、好导演(镜头节奏)、AI“摄影指导”(批量产出图像与机位)、一名总装剪辑(音乐与节奏)。
他把自己的定位从“写一切的人”升级为监制/总导演——让每个人只做自己的“天赋区”。几个月内,机构就从六位数冲到七位数规模。
“价格会被模型压扁,价值会被创意拉高。”
下一波:当 Sora 把全流程“做成自动档”
Sora 目前 10 秒一镜到底,但 30 秒、60 秒、角色一致性与片段可编辑化**“正在路上”**。
这意味着:周期压缩:6–8 周的产线,可能变成 1 周内复用;
定价重构:单片价下探、留给创意/监制的溢价上探;
关系升级:项目制转月度常备军/Retainer,以“周更喜剧”跑投放。
“当生成变成水电,只有点子还值钱。” 下一阶段会是 IP 的再商业化:历史人物与旧番剧的“授权式可生成”,品牌用“可付费的形象库”玩梗,创作供给与合规同时规模化。
成果与升华:把“工程感”导向“传播学”
这套方法论背后的原理不神秘:
注意力是入口(IP/反差/趋势);
确定性是成本线(图→动,阶段可审);
情绪是传播器(喜剧优先、品牌轻露)。
它像一套 “广告版乐高”——先用标准件搭出稳固结构,再在收尾处插上品牌砖。“好的策略,是删去一切漂亮但无用的可能性。”
对于品牌与创作者,现在最稀缺的不是算力,也不是工具清单,而是每周一个“能让人不自觉看完”的好点子。
当生成式视频走向“自动档导演”,决定胜负的,仍然是人:你如何定义问题、如何组织笑点、如何把产品价值藏在 punchline 之后。
“把复杂留在后台,把确定性留给用户。” 这就是 PJ Ace 的爆款学。接下来,轮到你把它写进自己的 SOP 了。
完整采访中英文双语文字稿需要的评论【采访】,不过看这视频效果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