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这条关于 ToB agent 的判断引发了不少讨论,有人评论说“老板推动就能解决”,我得补一刀。
老板确实可以扛大旗喊口号,但现实里,老板一手要拥抱 AI、要未来感,一手还有业务要交 KPI、要利润。技术和业务在 agent 这件事上吵到老板那儿,最后做决策的时候,你让老板怎么选?不用想都知道是先保收入。
所以能落地的往往不是“革组织命”的 AI,而是在“别影响业务”的前提下,在现有流程里修修补补。
你说老板拍板也能改,那种一把手工程确实有,但太少了,而且一旦老板移开视线,大多数组织就会反弹回传统路径。
因为推动 AI agent 的不是拍脑袋决定,而是整个认知结构的重构。
首先模型能力要过关,Agent 结构能封装复杂任务,技术和业务得站在一条认知坐标轴上,才能从根儿上长出新东西来。
现在的问题是,ToB 不是 ToC。ToC 讲的是模型能力够了,能讲故事就能跑;但 ToB 是流程复杂、容错极低、组织间博弈、还得可持续交付。
最懂业务的、最能写 agent 的和最要负责的三方,你说这仨方咋合作?
而 coding agent 为什么能跑起来?
因为最懂需求的人就是开发自己,技术闭环能自己服务自己,不需要认知翻译,也没有组织壁垒。这是单边迁移的红利。
ToB agent 是多边博弈,每走一步都得所有人达成共识。
这就是我说“至少还得 1 年”的原因。
别急,技术革自己的命,从来没输过任何群体。
但要革组织的命,整个生态得先准备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