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小平出身于巴蜀士绅家庭,家里拥有四十多亩良田,收取佃农的租金。当时,佃农租种的份地多在两到五亩之间。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清末第一批法政学堂的毕业生,也是广安当地的袍哥大佬(掌旗大爷)。文明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,意在彰显他的新党色彩。保路军兴,他在本县积极回应。蜀军政府宣布独立 后,他为本县编练民兵。他在袍哥和党人的派系斗争当中失败后,又办起了丝厂,无论在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家庭出身、个人历史任何一方面,他都属于共产党定义的阶级敌人。
邓文明好赌好色,以此败家。他因为输钱,不得不出卖产业,没有像当时大多数新派士绅一样,让邓小平接受高等教育。他因为好色,娶了比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小妾,促成了家庭内部的不伦之恋,弄得邓小平不得不背井离乡。(《戚本禹回忆录》13.3《毛主席痛恨腐败支持<群众反映>揭露党内官僚主义特殊化》,第158页)邓小平在法国仍然并不安分守己,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激进的政治活动上。勤工俭学的主办单位说他不肯干活,不宜雇佣。他加入了周恩来领导的支部,也不把这些万恶的资本家放在眼里。他们一度相信法国的十月革命很快就会爆发,在巴黎和里昂大搞颠覆活动,结果被法国警方驱逐出境。
共产国际赞赏邓小平的革命精神,送他进莫斯科孙文大学进修,跟蒋经国同一个班。北伐期间,他为冯玉祥培养军官。清党以后,他奉命发动广西的兵变。兵变一败涂地,邓小平仓皇逃回上海。前委书记陈豪人指责他临阵脱逃,他不得不写检讨。(《七军前委报告》)随后,他在瑞金当了几年县委书记。此后,他的主要工作就是“跟到走”(随波逐流)。国民党收编红军以后,他做了刘伯承的政委。1939年,组织为他安排了主妇。
卓琳是云南宣威火腿厂老板的大小姐,在红军过境时跟父亲的火腿一起被缴获。红军把多余的火腿分给沿途的穷人,把多余的女人带到了瓦窑堡,经过适当的改造,在延安分给了长期饥渴老干部,开始了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。卓琳的父亲及时逃走,结果没有得到先进思想的教育,继续在白区剥削劳动人民,最后在土改当中,死于革命群众的专政。卓琳已经脱胎换骨,自然不会理睬没落阶级的残余,此后一直陪伴邓小平及其初恋,发挥了女主人不可替代的功能。布尔什维克解决个人问题的方式,确实是资产阶级无法理解的。(傅高义:《邓小平时代》第一章《革命者、建设者、改革者,1904-1969》,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2012)
---刘仲敬:邓小平与江泽民
图:鄧小平於1921年的留影--鄧小平紀念網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