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文:新冷战的虚与实——中美科技对决的深层逻辑
关于中美科技竞争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上演,从芯片禁令到人工智能的突破,各种消息层出不穷,在许多人心中营造了一种普遍的焦虑与好奇。我们似乎正处在一场决定未来数十年全球格局的竞赛之中,但大部分讨论往往流于表面。
美国顶尖智库的最新专业研究报告,为我们剥开了层层迷雾,提供了一幅更清晰、更具洞察力的图景,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场博弈的本质。
- 貌合神离的“专制轴心”?
当普京和金正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,似乎宣告了一个反西方“专制轴心”的形成,引发了世界的担忧。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,这个看似团结的联盟,其内部的裂痕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深。
根据华府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最新分析,中、俄、朝三国所谓的团结,更多是利益捆绑下的权宜之计,而非建立在共同价值观或深厚互信之上。
从历史上看,朝鲜战争的经历让平壤对北京始终心存芥蒂,他们认为中国在停战谈判中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。随后的中苏交恶,更是让中朝这两个邻国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地缘政治猜忌。金日成曾系统性地清除过国内的亲华派,而金正恩也处决了以亲华闻名的姑父张成泽。相互猜疑,而非信任,才是中朝关系的常态。
即便在当下,微妙的矛盾依然存在。为了维持在乌克兰的战事,莫斯科现在严重依赖平壤的弹药和军事支持,两国甚至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。普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习近平,成为金正恩最重要的伙伴——这无疑削弱了北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主导权。北京对于俄朝之间可能涉及敏感军事技术转让的深度合作,内心充满了不安,因为它不希望在家门口出现一个无法控制的、新的动荡源头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情报机构内部,依然将中国视为潜在的“威胁”,并对其在远东地区的长期野心保持警惕。这种“貌合神离”的关系,意味着这个联盟的稳定性远不如其精心策划的团结场面那样牢固。
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,中、俄、朝的目标并不一致。莫斯科和平壤更倾向于扮演“颠覆者”的角色,而北京则希望在不彻底摧毁现有秩序的前提下,重塑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世界格局。中国的目标是削弱美国的影响力,但又不想完全切断与西方世界依然有利可图的经济联系。
- 实力天平的倾斜:科技战的真实图景
许多人仍认为美国在科技上遥遥领先,但最新数据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:在衡量创新能力的某些关键指标上,中国已经实现了反超。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追赶故事,而是一个实力天平已经开始倾斜的现实。
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的报告显示:
顶尖科研人员数量: 2020到2024年,中国从18,805人激增至32,511人,而美国则从36,599人降至31,781人。
高质量科研产出: 中国的“份额”达到32,122,显著超过美国的22,083。
人才储备: 预计到2025年,中国每年毕业的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博士数量将是美国的近两倍。
中国的快速追赶,主要归功于举国体制的战略投入。与美国的研发经费更多来自高校和私营部门不同,2023年中国政府在科研上的直接支出是美国的1.5倍以上。
但在最尖端的人工智能领域,情况有所不同。虽然中国的国家实验室在计算机视觉等基础领域贡献良多,但真正的前沿突破,仍然由美国的私营公司主导。华盛顿的核心战术,就是通过严格限制中国获取高端GPU,来扼住其通往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咽喉。
与美国追求“最顶尖”模型的策略不同,中国的AI战略更侧重于“低成本、大规模”的普及应用。这与当年华为在电信领域的打法如出一辙——利用国家补贴和成本优势,迅速占领全球市场,形成事实上的技术标准和市场依赖。北京正试图在机器人和其他AI应用上复制这一模式。
更重要的是,在中国的视角里,技术从来都不只是工具,更是强化社会治理和军事力量的延伸。当一项技术在美国被视为解放生产力的工具时,在中国则可能被优先用于加强控制。
哈德逊研究所的防务专家布莱恩·克拉克对此发出了严厉警告。他认为,未来十年,谁主导了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,谁就将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。他敲响了历史的警钟:1938年,德国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。次年,爱因斯坦便致信罗斯福总统,警告这项技术的致命潜力。如果当年是极权主义政权首先造出了原子弹,世界的命运将被改写。克拉克认为,与希特勒不同,习近平更理解革命性技术的军事潜力。
克拉克也承认,华盛顿的出口管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,使美国在芯片性能上保持了优势。但这背后也存在悖论:中国垄断了制造芯片所需的稀土(例如,英伟达芯片所需的“镝”,99.9%由中国供应),而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精度滚珠丝杠,又严重依赖西方。
他建议,美国必须采取更主动的“组合拳”:强化芯片出口管制、补贴本土机器人和电池制造商、禁止购买中国制造的关键AI组件,并加速稀土供应链的“去中国化”。
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竞赛,而是一场关乎两种体系、两种未来的零和博弈。每一个技术突破的背后,都隐藏着深刻的地缘政治逻辑。